刘彻接过王温舒的报告,看了一眼。
好家伙!
这人数还真是不少,密密麻麻,其中甚至不乏有列侯家的子侄或者亲戚,甚至还有封君亲自下场的。
不过想想也能够理解。
虽然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当地的民风,就是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一诺许千金,一誓托性命。
这在燕赵是日常。
但,刘彻更清楚,燕赵尤其是赵人,骨子里深处的现实思维。
他好歹也是当过十几年河间王。
太明白赵人的想法了。
对赵人来说,只要有好处的事情,没有他们不敢做的。
太史公说:民俗缓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锥剽,休则掘冢作巧奸治,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沾履,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
这固然有些地图炮,也有些以偏概全。
但,多少也描绘了一些赵地民风和赵人的精神面貌。
赵地自古地薄而多灾,更是四战之地。
自春秋战国以来,赵地就成为天下交战的中心。
无论是以前的诸夏混战还是近代以来的汉匈交战,赵都是前线,都是焦点。
赵人迫于生计,只能选择现实。
因为不现实就活不下去!
所以,当初,赵王刘遂,身为刘氏诸侯王,却整天想着借匈奴兵入关……
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跟匈奴勾勾搭搭的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是……
这人数也未免太多了!
密密麻麻,几近三四百人!
刘彻略略思考片刻,就已经决定,将这名单上的大部分人划掉。
打击面,不能太广。
况且,这只是杀鸡骇猴。
不是真的要大开杀戒。
一般的与匈奴私底下交易,卖卖青铜或者粮食的,可以放过。
但是,大量走私铁器,甚至武器装备,乃至于……那些向匈奴走私书籍的,刘彻是一个都不准备放过!
是的!
绣衣卫在半年前就发现了,匈奴人在高价向汉朝商人收购书籍。
为了钱,连爹妈都能卖的商人,怎么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于是,很多汉家的书籍,都流入了匈奴。
甚至,还有人将原本只能给官员阅读的《新农书》以及邸报也想卖一套给匈奴人。
还好王温舒盯得紧,才没有让这个汉家的不传之秘,流入匈奴。
但,其他书籍,尤其是那些管控不严格的书籍,就不知道有多少被匈奴人得到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刘彻不是神仙,不能施法,让一切出入中国边境的人,都不能携带纸张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