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捷小说

嘉捷小说>新顺1730 > 第二九三章 最后的闹剧十九(第2页)

第二九三章 最后的闹剧十九(第2页)

再加上,以商品肥料大豆业为导向的种植业发展,并不只是需要农业人口。

与之对应的榨油、运输、压榨等产业,也是需要人手的。

总之,思路就是要为资本让路。

海军、舰队、驻印军团、国家政策,要为资本服务。

需要市场,就找市场。

需要运输,就修铁路。

需要土地,就低价允许他们在松嫩平原圈占土地,低价售卖国有的土地,或者作为“政变支持”的“酬功”。

迁民靠的资本主导,目的只是解决中原的人地矛盾。人,迁到西域、东北、扶桑、南洋即可,只要迁过去后是当小农,还是在农场做雇工,他不在意。

李欗这样的思路,应该说,已经为大顺未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以史为鉴的话,那便是历史上的“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土地政策之争”。

杰斐逊认为,北美这么多的土地,应该耕者有其田。而之前的土地售卖制度,最低640英亩,也就是最低将近4000亩才起卖。到头来,真正需要土地的失地百姓、拓荒者,根本拿不到地。

到时候,固然说,经营性质的大型农业发展起来了。但,商业资本肯定会钻漏洞,仗着4000亩起卖的高价老百姓买不起,自己赶紧囤地,然后再分成小块卖出去,赚差价。

这对耕者有其田、杰斐逊信奉的重回农业社会、重农轻商的构想,是相悖的。

并且,商业资本什么样,商人什么德性,杰斐逊可谓非常清楚:他当时就把话放那了,如果要是这么搞,没有大的商业资本囤积土地,然后再自己分成小块卖出去或者租出去赚差价,那就见鬼了。

而汉密尔顿,以及其背后的资本家、商业资本、种植园土地需求者,则最终制定了《1785土地法令,最小买地面积,4000亩。一次性买不起4000亩土地的,就别买地了,打工吧。

这里不谈汉密尔顿背后的阶级支持者,也不谈他的《1785土地法的阶级属性。

只说汉密尔顿的思路,就是北美不缺土地,国家也没有太大的人地矛盾,但缺钱。

既然这么多的土地,不如快速售卖出去,把土地变现,折算成现金、国库收入。

一方面可以迅速偿还国债。

另一方面,大量国有土地的私有化售卖,可以迅速募集到资金,从而投入到他的《制造业发展规划当中。

汉密尔顿也承认,这样必然会让金融资本集团迅速扩张,土地投机行为不可避免。

而且显而易见的,会导致金融资本囤积土地,然后再切割成小块售卖,赚取差价,甚至金融资本会大放高利贷。

但是,同样的,依靠小农购买,让国有土地迅速完成私有化,从而快速变现,用来偿还国债和作为发展制造业的补贴,显然太慢了。

凡事,都有好坏两面。

土地投机固然是坏的一面,但只要能够快速地完成制造业发展,那么其好的一面就胜过坏的一面。

汉密尔顿认为,只要能够建立一个强效的、高效的中央集权的政府,依靠调控手段和国家投资全力发展制造业,那么这种土地法带来的负面的土地投机问题,就是可以接受的。

归根结底。

经济结构上,这是“小农经济主导”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导”之争。

政府构成上,这是州权分散和中央集权之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