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好啊,就快有小弟弟了。”二丫一跳一跳的拍手叫好。
至于王雱,当然知道这个即将降临大宋的王家子弟,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王旁”了。那小子就是个疯子了,考不起进士的就是他。
后世百度说王雱是个心胸狭窄的疯子,逼走了妻子,逼死儿子。那是误读,是指的王旁而不是王雱。总体上王雱的确心神有问题,却是个积极的人,真正的天才。几乎是王安石的唯一。将后来真正打垮老王的不是政敌,而是王雱的英年早逝。
史料误读如此严重当然有原因。司马光上台后程朱理学派崛起,为了摆脱巨人的阴影,他们对王安石乃至王安石一家的妖魔化,是不遗余力的。
说起来,王安石是个有良心的人,他一生都觉得亏欠郑二娘一脉。所以老王一向不喜欢“荫补官”制度,却是将来,老王也会为了那个考不起的王旁,去找皇帝要官,要来的官职就是“太祝”。
太祝在大宋就是个典型的荫补官。所以史料中的“王太祝”,绝对不是指王雱。
王雱是神童,正统进士及第的人。何须找皇帝走后门要这种九品芝麻官?进士及第的人,起步比太祝至少高个四级,那还是在没有宰相爸爸的前提下。
王安石是大宋宰相,吴琼老妈是国夫人。所以如果王旁是吴琼生的,大宋正史就一定会有记录。这就是王安石有小妾、且没有带在身边的第一个铁证。侧证是老王说的那句“清官难断家务事”。
天下官僚一起怼王安石,老王都很淡定很顽强。但他能叹息出“难断家务事”来,就说明家里的事的确让王安石这个妻管严非常忧心了。
为什么呢?
因为将来的那个王旁就真是个被迫害妄想者了,怀疑妻子给他戴绿帽,就天天打妻子。怀疑儿子不是他的种,就天天逼儿子。史料中用词“儿惊悸死”。
于是后来的学者吃模糊抹黑,说这是王雱做的,解释是王雱“吓死了儿子”。
是不是王雱先不论。但其实“惊悸死”的意思,显然应解释为“吓的要死”或“险些吓死”。不是说真的吓死了。
如果是真的吓死,就会用词为“惊悸而死”。
汉语就这样博大精深,惊悸死和惊悸而死,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一种是语气,一种则是定性的结论。
他们为何把王安石一家如此妖魔化,连王雱都不放过呢?
因为王雱某种程度上就是王安石一脉相承的精神延续,要打倒大魔王,在历史中彻底否定大魔王的一生,那最好连王雱都不放过。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些又不是只有古代会发生!历史发明家袁腾飞对朝鲜战场为国牺牲的岸1英同志丧心病狂的诋毁抹黑又不是没发生。
这就是奸臣蔡京后来对元祐党理学党那么狠的原因。
蔡京是个大奸臣,但他继承的是王安石的政治遗产,蔡京的弟弟蔡卞娶的就是王安石的女儿。所以在历史上,打击元祐党的事件自然也会部分算在王安石的头上。
再说王旁,这家伙是疯了。所以当时的情况,王安石把这个庶子关了起来,非但如此,还让儿媳妇和王旁“离婚”。
是的身为宰相王安石连面子都不要了,不想儿媳妇这么不明不白死在王家,于是王安石脑洞大开,帮儿媳妇联系了一户好人家,风风光光的嫁了过去。
这是因为王相爷有良心,所以他就对着王家祖宗啪啪啪打脸了。
通行的做法当然是掩盖消息,让儿媳妇“病死”在王家然后安葬。一个宰相要做到这事当然容易。
但老王选择了开脑洞,于是这也是理学党攻击王安石的猛料。理学党那么跳,后来蔡家哥两得势之后就把他们典籍都给烧了。
司马光要是多活几年,蔡家哥两就洗洗睡了,兴许大宋往后的命运真会部分改写。
要说王安石是历史罪人他也是。
他错在不够狠,对政敌太仁慈,以至于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斗争,来不及去真正的改变民生、来不及在“得天下后”清理队伍里的坏份子。从而让一小撮继承了他政治遗产和威望的坏蛋崛起。
“打天下”时候容错率高,所以王安石也不例外,队伍里会有很多的牛鬼蛇神,诸如吕惠卿蔡京之流。但大魔王们之所以被叫魔王,那是不讲情面的,一但得到了天下就会反手“自我批评”,会彻底的肃清自身的毒瘤。
譬如朱八八那个大愤青有多狠就不需要科普了。不这么自我修复的李自成怎么玩完也不科普了。
扯远了。
yy完毕,又听王小丫一跳一跳的问道:“大雱,咱们的弟弟什么时候出来?”
“我也不知道,不过出来了以后必然被我强势调教,劳动才能改造人,做实事才能接地气。他小子出来咱们就有帮工了。”王雱嘿嘿笑道。
高兴不完,许浪山进来说有人请喝茶……,!
:“是老奶奶给大魔王压力了,要求子孙满堂。于是孝子老爸奉母亲大人之命,忙着造人。他战力还可以,估计咱们就快多一个弟弟了。”
“好啊好啊,就快有小弟弟了。”二丫一跳一跳的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