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生物学家能对针灸做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当然,传统医学主要是对经验的总结。既然是对经验的总结,里面一定是鱼龙混杂,因为古代医生很难判断什么经验是真正有效的、什么经验仅仅是偶然的巧合,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打个比方,一包草药煮好喝下去,或者一针扎下去,患者觉得舒服多了,很多时候医生们并不知道到底是草药或者针灸的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又或者患者的疾病本来就会慢慢好转。
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研究者一直努力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逻辑重新梳理和检验传统医学的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而我们现在,也同样可以艾灸和安慰剂效应双管齐下,以此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毕竟,我们艾灸的穴位,都是无论上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经过验证对眼睛好的眼睛周边穴位。
不过,以我对中医的研究,其实再加上足三里,三阴交和涌泉穴,以及适当的百会穴给风池穴,效果会更加好的。
毕竟,调理眼疾,肝肾功能和脾功能是起关键作用的。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肝和眼睛的欢喜相信不用我说了。
至于脾,则是后天之本,主要负责运化功能。
这些穴位,大家可以先自己试试找找,找穴位的方法,如果大家不知道的话,我接下来先说说足三里这个穴位给大家做个示范。
刚才我跟大家分享那项研究,对于我而言,一个特别重要的启发是该如何定义穴位的。
传统医学的实践里,很多穴位的具体位置是挺模糊甚至存在争议的。
比如足三里,大致位置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的地方。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医生,可能找到的足三里位置都有细微的差别。
不过,有一点我们是不用担心的,艾灸的好处在于,穴位找的哪怕不是很精准也没有关系。
我们所说的学位通常是一个点,但是艾灸往往是一个面的。
面那么大,总会报告进去的。
还有些穴位,甚至不同医书的记载都无法统一。既然是这样,我们有没有办法给穴位做出一套客观的定义标准呢?
拿足三里和天枢穴做例子吧。根据刚才的研究分享,现在我们知道,这两个穴位能够激活不同的神经系统组分、降低炎症反应。
可它们到底是怎么和不同的神经系统组分联系起来的?是不是因为这两个穴位的皮肤下面分布着很多特殊的神经末梢,能够传递特殊的神经信号?
如果确实如此,穴位的位置是不是可以干脆根据这些神经末梢的分布来定义?
做个ct扫描就能定位,不需要用类似几根手指宽这样的模糊描述了。
类似的,我们是不是还能发现一些新的穴位,也就是那些和特定神经系统有紧密联系的身体表面部位?”
刘星霆的反问,反而让楚丽华有种自豪感,自己其实一直都是都在科技前沿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