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呢?
楚丽华觉得就是自己可以改变以后的自己,来面对曾经的自己。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家里就很穷,童年很不快乐,那么他长大之后,就注定得不到幸福吗?
在阿德勒看来,不一定,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快乐的人。这个孩子的经历是注定的,改不了了,但他从经历里能学到什么经验,就说不准了。
他可能想,上天太不公平了,别人小时候都快快乐乐的,就我这么悲惨,那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管别人?我自暴自弃好了。
但他也有可能会想,我小时候生活得这么苦,长大后不能再继续这么过下去了,我要改变自己的状况,让我的孩子能享受一个幸福的童年。
所以阿德勒说,环境因素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经历,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还告诫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说是遗传或者经历在决定孩子的能力,不是的,真正束缚一个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阿德勒的这个说法非常振奋人心,因为他不认为客观因素会决定人的行为,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改变自己的可能;
就是:你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思想,通过个人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楚丽华明显是第一种想法的人,现在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不是阿德勒在给我们灌心灵鸡汤,而是他从自己的个人经历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
之前也看过,阿德勒刚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差,特别是数学成绩,非常糟糕,自己也觉得自己很没天赋。
但他的父亲一直鼓励他,然后有一天,他把老师都不会做的一道题,完整地做完了,一下子信心大增,完全改变了对待数学的态度,开始喜欢数学了,之后就一直在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成绩自然就变好了。
所以阿德勒在书里说,你看,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那些说什么能力是先天的观点,根本就是靠不住的。
其实这就是在反驳弗洛伊德,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带有决定论的色彩,就是说一个人的先天因素和过去的经历,决定了人的行为,改不了。
在阿德勒看来,这就是瞎扯,他坚决反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追求更卓越的东西,实现逆袭。
所以为什么他的理论叫个体心理学呢?就是在强调每个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其实也就是在说,不管你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有过怎样的经历都不要紧,你都有机会改变自己。
创造性地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想法,你就有了改变自己行为的可能性。那之后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
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读到这里,楚丽华好像突然明白穿着得体这件事的重要性了。